哲学在职研究生对话教学策略详解

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6-05-31 16:02:51 在职考研辅导平台
咨询我

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主体间性问题总与“对话”连在一起。主体多重互动沟通的中介是语言,沟通意味着多重对话。因为主体作为存在者,是借助于语言获得相互理解和共同理解的,由此生成一个主体生活于其中的意义世界。理解和解释在本质上被视为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存在方式。语言作为主体思维和表达的重要手段,成为主体理解与解释的媒介。因此,理解有普遍性和语言性。理解是主体间通过对话交流协同、互识共识的过程。这是主体间性重视对话的理论依据。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哲学在职研究生对话教学策略。

在哲学在职研究生教学中重视对话,出于克服以往那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教学信息单向传输方式的需要。因此,对话策略比较集中应用于课堂上师生的双向沟通之中。启发、提问、讨论、答疑等,成为师生互动对话的主要方式方法。这是有针对性和正确的,但远远不够。就当下而言,理解和运用哲学主体间性教学模式的对话策略,应特别注意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对话的多重多样性。从主体间性角度看,哲学教学中对话,至少可分为以下方式:1、师生对话;2、生生对话,如合作式学习等;3、教师间对话,如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等;4、师生与文本“主体”对话;5、师生主体与自我对话,即教学中体验式的反思;6、在主体作用下教育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教师设计教学课件,设定网上学习平台的“互文性”超链接、交互式智能化程序。因此,对话策略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

另一方面,就教学中师生主体间对话而言,应强调互识共识双重目标。互识包涵着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谅解,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互识,有言说与倾听转换,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教学相长等多重涵义。互识是共识的前提;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共识,是师生在互识的基础上,双方对教学文本解释达到视界交融而生成的对文本意义开放性、创新性的理解。这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理解,也不是人际互动中所讲的求同存异,借用加达默尔在论述理解“视域融合”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自身置入”来说,是师生在对话中把“自身置入”到对方的理解中,超越和克服双方理解个别性的局限,彼此获得新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之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话有了师生相互启迪、教学相长的现实意义。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不考试、拿证快的在职研究生有么?

上班族,休息时间不固定 怎么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花钱可以搞定吗?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在职研《内部资料》免费领

温馨提示:点击“在微信中”打开,跳转小程序下载

评论
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在职研究生网上报名预约系统上线!

在职研究生信息网 广告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常见问题在线老师一对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