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的质量

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4-03-20 17:15:31 在职考研辅导平台
咨询我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保障事业逐渐深入人人,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缩小分配差距,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010年中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按照这一精神,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质量。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切合点,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结会教材特点,尽量熟悉教授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掌握重点难点,并且要能根据不同年级段、不同学科背景的授课对象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2、授课老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飞速,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满足现代高校的教学要求。就如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程综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这无疑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尤其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基础。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中涉及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政策需要运用之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解释。而且,学生有时向老师求教,未必都是所教学科的问题,如果教师经常不能给以圆满回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

3、适时提高实践课堂教学比例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师一般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因为这些知识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忽视了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增加实践课堂教学比例,如带领学生到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对外出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的进展情进行实地考查等等既能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激发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动向

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影响,社会保障中的各项政策也在逐步更新,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政策态势,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动向。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渠道观看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策,讲授新政

策出台的背景、过程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最新动态,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从思想上教导学生,让他们领会到党和政府对人们各方面的保障力度和保障水平在逐步提升,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5、实行多样化考核方式

鉴于社会保障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一次学期末的试卷测试是很难作出客观评价的,会给教师带来许多错误的向导。因此,应该在整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进行多种方式如课堂讨论、实际调查、心得体会的考核,使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理念真正深入学生们的头脑。同时,实行多样化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逐步转变为文明教学的业绩观,即改变单一学生期末测评的考核体系,建立多重指标体系和评分办法指标为重要内容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不考试、拿证快的在职研究生有么?

上班族,休息时间不固定 怎么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花钱可以搞定吗?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在职研《内部资料》免费领

温馨提示:点击“在微信中”打开,跳转小程序下载

评论
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在职研究生网上报名预约系统上线!

在职研究生信息网 广告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常见问题在线老师一对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