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在职研究生文化课设置研究现状分析

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4-08-12 19:09:03 在职考研辅导平台
咨询我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加强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话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被提及。自90年代开始,国内一些高校陆续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在职硕士培养方向,2000年前后又开始招收“对外汉语(教学)”在职博士研究生。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相关人才的话题也日渐多起来。如为了适应学科特点,强调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有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的知识储备,乃至一定的外语能力和中华文化知识以及中外文化知识背景;对外汉语在职研究生教师还须具备学生意识、交际意识、教学语言意识、课型意识、目的意识、敬业意识、搞活意识、跨文化意识、语用指导意识、培养学习策略意识、时效意识等;从基本素质层面的构成来看,则应该包括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知识、语言学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以及汉语言处理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评价与测试能力。有的论者甚至还注意到了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电脑运用能力。

为了培养出符合以上诸种条件的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自然要为在职研究生开设诸如基础理论类、教学法理论及实践类、文化知识类、社会学、伦理学等课程。至于“文化知识类”课程,或者包括中国文化特质、风俗特征以及外国文化常识;或者涉及中外文化差异和中外文化交流等。

但是不难发现,这些理论研究和建议虽然都很中肯和必要,却大多属于相对宏观的“原则性”指导。拿“文化课”这一门来说,以上所提及的这些“文化”知识,究竟该怎样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面对内涵宽泛、包罗万象的“文化”,教学的内容或范围究竟该怎样划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突出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驳杂的中外文化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文化意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目前仍付之阙如。

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以及国家将发展“软实力”作为重要目标的形势下,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论者们普遍认为“这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昭示着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到汉语国际推广阶段。为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正式决定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相关的研讨会和研究成果也随之纷纷出炉。鉴于“汉语国际推广”的学科性质,与之前“传统的科学硕士”所不同的是,许多论者都纷纷强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摒弃纯粹的学术训练,突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特色;采取实践与课堂并重、方法与理论并重的原则,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朱瑞平撰文专门探讨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化”课教学的构想,其中课程设置包括了3个部分7门课程,分别是:文学知识方的中国古代典籍研读、古典诗词论;文化知识方面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化考察;才艺与技能训练方面的中华传统才艺、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DV拍摄技巧与教学片制作,文章还罗列了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考核要求。

不难发现,与传统在职硕士文化课程的设置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课确实极大突出并强调了课程的实践性和跨文化交际性,但在知识理论或是学术训练的要求上,似乎也并没有丝毫的松懈或是降低。拿“文学知识”部分来说,其“中国古代典籍研读”的课程内容就涉及了《诗经》《史记》《左传》《论语》《孟子》《西厢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考核要求为撰写古代典籍研读小论文;而“古典诗词论”一门,则要求学习古典诗词的格律和赏析,学习成果为创作古典格律诗词、课件制作等。这里值得商榷的是:其一,对于所谓“古代典籍”的筛选标准为何?中国古代典籍遍及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为何偏偏唯独研读这几部,而不是其他?其二,既然是“文学知识”类课程,为何近、现、当代的文学,尤其是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书写当下的文学被悬置和忽略?“文化知识方面”亦是如此,其课程内容是“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化考察。”既强调实践性,文化思想理论等也须广泛涉猎。这里“思想文化”同样仅拘囿于“古代”。我们不倡扬厚今薄古,但顾此失彼同样也不可取,否则,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精神如何被知晓和继承?

另外,虽然论者也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安排,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分为“概论”和“专论”两部分。但是由于“文化”本身所包涵的范围浩如烟海,难以穷尽,“概论”中所谓的一般概念、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等宽泛而宏大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有效地整合与操作?难道还是一如既往地根据教师对文化领域各自不同的学术特长和理解,随意性地展开?“专论”则涵盖了诸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其嬗变”“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佛教的传入及其本土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科举制度与人才选拔”“学术思想与学术传统”“汉字、汉语与汉文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中国艺术”“中国民俗文化”“家庭观念的演变及现代社会家庭状况”“饮食文化与和合思想”“茶、酒与人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等20多个专题。这些专论在内容的安排上由表及里、有浅有深,从物质文化、行为规范、民情风俗、历史沿革、各类艺术、制度文化到哲学智慧、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都有涉及。

但正如论者自己也认识到的,中国文化课的学时安排只有一学期的36节课,除去最后两节课的考察或考试,以及学期中可能出现的小长假停课等情况,也许最终真正用来上课的学时仅有32节,即16次课(每次100分钟),加上文化考察和技能培训,教师如何在极其短暂的教学课时里灌输如此庞大的内容?学生又何以在如此有限的求学生涯里吸纳并掌握如此驳杂多元的文化和技艺内容?另外,根据教育部、国家汉办2007年公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了公共课(政治、外语)、必修课(汉语语言学导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研究)、选修课(包括语言类、教学类、文化类、教育类、方法类)。可见,文化课只是其中平分秋色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数量如此之多,差别如此之大的课程,学生又该怎样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况且,汉教硕士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制仅为2年,即便是延长到了3年的学生,也需要花费至少1年以上的时间参加国内外教学实践。加上学生还必须腾出时间来撰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其花在听课和学习上的时间,更是显得少之又少。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不考试、拿证快的在职研究生有么?

上班族,休息时间不固定 怎么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花钱可以搞定吗?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在职研《内部资料》免费领

温馨提示:点击“在微信中”打开,跳转小程序下载

评论
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在职研究生网上报名预约系统上线!

在职研究生信息网 广告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常见问题在线老师一对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