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对学校德育的认识

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5-07-12 15:33:45 在职考研辅导平台
咨询我

品德素质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起着定向、动力和制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为主要目的的现代学校德育,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审美、交往、自我意识和调控等多项素质培养任务,因而也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学校德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在职硕士作为学校德育的对象又是怎样理解学校德育的呢?学校德育对在职硕士的为人处事又有着哪些影响呢?从下面L的话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我认为学校德育目标很虚假,至少他们做起来显得象假的。比如总是倡导对社会有用的人,以集体为重,我们现在越来越搞不懂,谁是社会谁是集体。每当我们真的以社会集体为重的时候,受伤最大的总是我们,获利最多的总是他们。这样已经很久了。所以这个理念值得怀疑。至少在实现这一理念的制度值得怀疑。因为所谓的德育目标不管从哪个角度,所感受到的都是心口不一、道貌岸然的景象。现在学校的德育目标虚无飘渺,空、大、假。感觉更象是学校牟利的工具(非学生利益),不像是学校的终极目标。

有些东西是刻意营造,比如人文讲座。生活在学校当中,各种点滴感觉不到与其倡导的东西,甚至有些东西是背道而驰的。学校各个部分的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冷漠无情,势利眼。完全把学生当作弱势群体来对待。学校老师对学生急功近牙})的态度和做法(拉着学生拼死拼命的干活),但是对学生起码的要求视而不见,甚至是践踏(最起码的研究环境也不保障,只为赚钱)。老师也很少在做研究的。基本上感觉不到真实的德育环境。上到高层,中到后勤集团,各种服务机构,下到小摊小贩,无一不对学生采取一种类似欺瞒的态度。比如,学校服务机构对待学生机械冷漠的态度。学校里面充满了极强的商业气氛,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消费水平高于校外。不管从学校到学院,学生都是很被动的,感觉不到他们是真心实意为了学生的牙}J益。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比校外文明、礼貌许多。

学校德育并没有作用于我,而是学校真实的校园环境、校园气氛、真实的言行举止、规章制度影响了我。现实中往往与学校德育目标差距很大,使我学会了要摆脱弱势才能不被歧视,摆脱贫困才能不被剥削,急功近牙}J,早日踏入社会才能完全学会真实的求生本领。我认为制定、执行或代表这些德育的人或群体本身的行为与他们所倡导的相差甚远。所以当然无法对我们有真正的作用,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

对于在职硕士上思想政治课、学习先进性教育和现在的八荣八耻,我感觉学校是受到上一层面的德育教育,才对我们进行类似的活动,完全是形式上的需要、没有丝毫作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内容确实很不错,都是圣人先哲的思想精髓,可是反反复复的拿它来教化凡人,明显不合适。非常脱离实际,缺少针对性与具体措施和办法,而且每一次都没有找到病痛的根源。只是隔靴搔痒的形式主义罢了。我想越来越多的人会赞成我这种说法,不光是在职硕士,连同老师教职员工这种想法的也为数不少。因为这种德育教育真的与现实相差太远了,或者说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相差太远了。

学校德育的组织确实煞费苦心、五花八门、内容样式繁多、频率高。我们学校的人文讲座都举行了几百期,隔三差五的在宣传,都是院士、学术泰斗、名流大腕等人物,也确实比较吸引人,但是自进校来我从没参加过,也没有这个冲动,也许你认为是我个人现象,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周围的同学听过或者想去听,这应该不是简单的个别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对学校德育宣传的横幅标语一般来说是没什么感觉的,麻木了。这些内容确实表达了学校对我们殷切的希望,但是我无法忽视校园内各种对学生的歧视和学校对学生利益的漠视,所以总的来说德育的宣传是失败的。但有时会撇开学校的作用,积极地思考他们的德育标语来反思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先育己再育人”这句话说得很经典,要改善学校德育的效果,领导者、当权者自己应该提高职业道德、管理水平,规范完善学校的德育环境,比如多为学生做实事,真正的为学生考虑,哪怕是多设置几个自行车架,让学生感受学校的温暖,感觉是被关心关怀的,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各种道德规范,完全忽略自身的道德建设。同时要系统地加强学校德育氛围建设,比如系统加强学校各机构教职员工德育建设、职业道德建设。

L的这段话指出了当今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正如鲁洁教授所主张的,“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作为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道德教育过程也就是柯尔伯格等人批判过的: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学生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迄今为止,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尚是我国学校德育中的主流。”「‘〕学校道德教育在很大层面上没有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忽视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更没有重视和学生的双向沟通、对话、伦理和代际交往。因此激发教师和管理者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创造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是加强德育效果的根本途径。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不考试、拿证快的在职研究生有么?

上班族,休息时间不固定 怎么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花钱可以搞定吗?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在职研《内部资料》免费领

温馨提示:点击“在微信中”打开,跳转小程序下载

评论
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在职研究生网上报名预约系统上线!

在职研究生信息网 广告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常见问题在线老师一对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