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年会综述中的书写形式分析

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4-12-04 21:23:57 在职考研辅导平台
咨询我

事实上,年会综述文本自身营造了一个内在系统,管理着各部分之问的结构关系,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才有可能将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的知识脉络或者图景推销给读者。而这样一个具有营销性质的内在系统的结构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会综述的书写形式。

这种书写形式,在具体操作中,实际上是运用叙述结构、时问结构、空问结构、语言结构等技术,将历届年会中全部参与者论文这种原始材料冶熔为一炉,连缀成一个富有意义的整体文本,同时将某种中国经济法观念世界以直接或者问接的力一式偷偷嵌入其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导效果。不仅如此,书写形式作为文本分析法的重要维度,还可以观察到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的存在力一式在细节上是以何种姿态伸展开来,由此散发出其特有的“味道”。

1、叙述结构

年会综述文本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叙述结构来建构观念世界。这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分析。

<1)宏观层面。首先,叙述采用了先经济法理论、后经济法制度的结构安排。例如,2007年年会综述共分六个标题,即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的研究力一法、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的开放与包容、经济法的程序、反垄断法、企业所得税法、物权法。显而易见,前两个讨论的是理论,后四个则是制度。其次,如果按照前述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知识布局上的构造,年会综述文本也体现出先经济法总论、后经济法分论的书写秩序。例如,2006年年会综述文本总共只有三个叙述板块,仅从标题上看,就完全遵照了“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的模式。再次,这种知识结构在内容上,也体现出先经济法实体、后经济法程序的特征。例如,在2010年年会综述中,六个标题的写作秩序是这样的:经济法的研究力一法、经济法与宪政民主、经济法与经济政策、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程序、经济法责任。最后,尤需关注的是,在众多年会综述文本的一、二、三级标题中,存在一种对称性句法结构。其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经济法”的模式,如“WTO与经济法基础理论”、"WTO与经济法具体制度”、“信息理论与经济法”、"WTO与经济法”、“市场信用与经济法”、“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法”、“风险社会与经济法”、“金融危机与经济法”等;二是“经济法+()”的模式,如“经济法与宪法的关系”、“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经济法与刑法的关系”、“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经济法与诉讼法的关系”、“经济法与宪政民主”、“经济法与经济政策”等。

体现对称性句法结构的两种模式貌似差别细微,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两者不仅语法秩序不同,而且隐含着某种知识指向的差异,两相区分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一个“+”号要把括弧中的内容和“经济法”这两种不同事物联系起来,只有放置在某种特定语境中才有可能。在两种模式中,括弧中的内容均不属于“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这个知识系统内的任何知识成分,都是些外部事物。并且,括弧摆放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视角和强调的重点也有所区别。在第一种模式中,括弧内容属于“时代主题”或者热点话题范畴,置于“经济法”之前。这种句法结构意味着一种非基于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而来的外部观察,默认的是“时代主题”或者热点话题对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的指引作用。相反,在第二种模式中,括弧内容则是其他部门法或者他学科的内容并置于“经济法”之后。这就表明,在现行中国部门法体系中,经济法的地位是与之并列的,并非隶属性关系,表达了一种法学科问的平等关系;同时,也说明要基于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这个知识系统进行内部观察。

(2)微观层面。微观层面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段落叙述采用了以点带面的分述力一式,亦即先做一个结论性的归总,然后再罗列相应的观点。这种写作体例在每届年会综述文本的一级标题下显得尤为明显,具有开宗明义、确立指导力一向的意味。例如,2004年年会综述文本指出:“与会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经济法研究的指导思想,其贯彻实施有赖于经济法制度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科学发展与经济法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黄欣、朱大旗等人认为……杨紫炬、成伟智等人认为,2007年年会综述文本写道:“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研究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本届会议上再掀起波澜。以程信和、熊伟、朱国华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学者强调……”⑩而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细节是,在段落或者句式力一面通常采用两模式:(1)“学者名+观点”而非“匿名+观点”的叙述模式;(2)在“学者名”这一概括指称中,当出现并列情形时,通常的法则是,“权威+次权威+更次权威……”的“声望”⑩递减模式。这两种模式在10年年会综述文本中随处可见。整体而言,这种文本内部结构的细腻处理,在经济法理论部分反映得最为明显,而经济法制度部分则相对淡化。之所以如此,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老师以为有以下三种可能:一是理论相比制度而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必须依赖高声望学者的统帅和统合,而“声望”隐含着权威,权威在某种程度上至少能够成为理论的正当性根据;二是或许“声望”越高的学者更偏好理论,尤其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三是制度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其正当性更多地取决于立法或者司法的判断,而非个人权威。

2、空间结构

有关年会综述文本空间结构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力一面着手。前者主要指的是文本的外部表现特征,如年会综述发表的刊物、篇幅、版面和字数,以及它在某一期期刊全部论文中所处的位置;后者则是指文本中涉及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地名、位置、场地、地点、紧邻、邻接等有着空间特征的关系。

(1)外部空间。我们很多时候将外部空间视为一种物理、硬件或者载体状态,通常没有更多特定含义,甚至也很少引人注意。除非我们要考察文本的特定细节部分,并且将其与文本整体联系起来时,才会显现其特殊意义。例如,当某一文本篇幅总量恒定时,某一部分或者论题叙述空间如果占用篇幅较多,而另-部分占用较少时,这至少可审视不同论题在文本中的地位,甚至推断出它们各自在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中的位置。考虑到这点,对于文本外部空间的研究,我们只在这种特定意义,也即叙述篇幅与论题地位之间的关系上进行说明。从篇幅占有量上考虑,我们可以推定,篇幅占有量越大,至少说明论题的相对地位越高,或者学人在某段时间内比较集中关注某一论题。通过对年会综述文本中不同标题间的版面占有份额和字数占有量的粗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特征:(1)尽管经济法理论和经济法制度两个基本板块各有多寡,但总体上前者相当于或略超于后者,这说明我们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重视程度亦相当于或略超于对经济法制度的关注。(2)在经济法基础理论中,回顾与反思性内容、经济法研究力一法又多于其他部分;而在法部门要素中,除了主体要素外,很多其他要素,如行为要素研究还不足。这可能表明:一力一面我们比较注重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反思,以及研究力一法的思考和应用;另一力一面,也可能恰恰隐含着经济法基础理论还不够成熟,至少在学术研究力一法上还不自觉的信息。(3)在经济法制度的研究中,版面和篇幅的信息同样表明,它主要集中在反垄断法、财税法和金融法领域,而诸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产品质量法、计划法、产业法等所占的篇幅较少,甚至一些新的子部门法,如房地产法、食品安全法、计量法、标准化法等则被忽略不计。因此,总体而言,我们可发现,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界的学术研究布局、层次、力量和资源等空间分布不均。

(2)内部空间。有关文本的内部空间,主要涉及如下几个力一面:首先是会议举办地和参会单位。前者凸显了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研究会年会的“全国性”,后者则揭示了历届年会的规模和开放性。这就在背景意义上介绍了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研究群的外在宏观态势。其次是文本直接涉及的空间。这也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文本标题指涉的地点,如“西部大开发”、“经济审判庭的存废”、“经济全球化”、“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法”等;二是文本中某一学者的研究指向或者牵涉到的地点,如2003年年会综述文本阐明:“朱国华通过对上海及温州两地的实地调研,对行会信用制度建设……”⑩最后是文本隐含的空间,包括特定对象、专有名词、事件或者状态等所指向的空间。(1)特定对象指向的空间,如“中国法学”、“中国间题意识”、“‘三农’间题”、“城市一农村二元结构”、“弱势群体”等;(2)专有名词指向的空间,如“政治国家一市民社会”、“政府一社会中间层一市场”、"WTO”等;(3)热点事件指向的空间,如“三鹿奶粉事件”、“金融危机”等。

总体衡量,年会综述的文本空间,尤其是它的内部空间,其功能在于揭示10年来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知识的分布重点以及研究力一向上的一些细微变化。具而言之有四:一是10年年会综述文本中某一空间出现的先后次序,表明了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界关注点的转向,如2003年年会综述中出现的(中国)“间题意识”,说明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研究可能从过去的“原理取向”转变成“间题取向”,关注当下中国所发生的现实间题;二是在10年年会综述文本中反复或者集中出现的特定空间,如金融危机,说明此间题具有周期性、地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特点,同时亦反映了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界对热点话题的灵敏度;三是10年年会综述文本中总是重现的特定空间,如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间题等,说明它们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间题,也是老大难、比较艰巨复杂甚至当下还难以解决的间题;四是并不常见倡尔出现的空间,说明它们是研究关注度较小、具有时段性或者非常专门化的特定研究领域。

3、时间结构

与空间结构类似,年会综述文本的时间结构也存在外部与内部的差别。

(1)外部时间。文本的外部时间,一般指的是某一年会综述文本公开发表的时间、历届年会综述文本连续公开发表的时间,以及是否在某一刊物连续公开发表的时间。它相当于有刻度的“钟表时问”,记载着年会综述的岁月流变。对文本外部时间研究的意义在于,时问意味着秩序。例如,历届年会综述文本公开发表的时间犹如成年人的生日,既是对过去研究的总结,也是文献史的新开端;既界定了某一主题的年代史甚至断代史,也意味着当下与过去相连并朝向未来。此外,年会综述是否能够连续公开发表,意味着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界的学术贡献能否为各种知识共同体知晓和交流,是否能形成足够的学术积累;而如果在某一刊物连续公开发表,这表明,该刊物是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界的“革命根据地”,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术积累在此片土地上得以扩大影响。“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2)内部时间。文本的内部时间,指的是该文本涉及的明确时问或者隐含时问,包括:(1)会议举办时问。它表明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研究会年会举办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时问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12月份。(2)特定时问,如“新世纪前夕”、“最近20余年来”、"20世纪”、"21世纪”、“中国经济法(学)30年”等。这些时问通常是事件发生的时间点。(3)隐含时问,即通过一些具有时问性的、特定状态或者标志性事件的语词衬托出的时问。例如,“反思与回顾”表达了对过往的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的总结、“金融危机”指的是某-特定时空下发生的重大突出事件;又如,“十一五”规划特指某一时段内政府的计划或者安排。这些时问概念或者观念可能一再地提醒我们,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朝向未来的计划性、主题性和紧迫性。此外,综述文本的内部时问,还如同人的记忆,它是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界的集体共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它提供了“时代主题”(热点话题)中决定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处境的一个背景或史实,亦同时显现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知识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前者指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知识自身如何发展,如何随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而演化;后者则指某一特殊时问点中,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知识系统内部某一知识成分与其他成分的关系,或者是某一成分与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知识系统这一整体的关系。简言之,时空结构的交互作用突显了“时代主题”(热点话题)是如何嵌入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之中并推动着这个知识系统的形成和扩展的;同时,也揭示出其若十运作策略。

4、语言结构

语言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我们必须借助语言来归纳、概括、整理和描述学科的整体形象,同时用它的叙述来区分本学科与它学科;否则,学科界限容易模糊,学科的自主性便会遭到质疑。从此意义上讲,对年会综述文本中的语言结构作出辨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窥探到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知识系统的一些特性的。

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的语言结构具有典型的时空性,这在上述讨论中便可看出。时空作为一种知识的限制条件,使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面对的问题及其解决力一案产生了特定的“时代主题”。这些“时代主题”与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界集体所体验的现实相关,并且又往往为实用动机支配。通过语言的客观化,它保存和累积了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界的时代际遇与历史经验。在年会综述文本中,有关这点,常见的有,(1)策论或者政论语言,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2)哲学语言,如范畴、本质;C3)法律语言,如权利、责任;(4)经济学语言,如成本、效益;C5)社会学语言,如范式、阶层;6)日常用语,如“龙头”法、亮点,等等。这种语言的多样化运用,当然有其益处—反映时代性且允满丰富性、生动性,甚至有点“开放性”,但如果基于规范法学的视角,也恰恰反映出中国经济法学在职研究生知识系统的变易性和不确定性。在一个外学科的人看来,它可能既熟悉而又陌生;它属于法学但又不完全是,极易产生对中国经济法(学)的“归位”误会。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不考试、拿证快的在职研究生有么?

上班族,休息时间不固定 怎么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花钱可以搞定吗?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在职研《内部资料》免费领

温馨提示:点击“在微信中”打开,跳转小程序下载

评论
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在职研究生网上报名预约系统上线!

在职研究生信息网 广告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常见问题在线老师一对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