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在职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和创新分析

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5-04-24 14:18:53 在职考研辅导平台
咨询我

在职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高素质的生源、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等,都是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在职硕士的重要条件,但首先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导师是在职硕士进行科学研究的引路人,因此,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理论观点将不同程度地决定着培养出的在职硕士的水平,而导师的学识、品德和言行也将对在职硕士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职硕士教育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职硕士招生的规模连年增长。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30%左右的年扩招率使得我国在校在职硕士人数陡然激增。然而,与在职硕士培养息息相关的导师队伍建设却并没有随着在职硕士招生人数的扩大而得到加强,在职硕士导师数量缺乏是当前中国各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一个茶壶数十个杯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我国在职硕士培养和教育中的尴尬现状。一方面是在职硕士的大规模扩招,另一方面是在职硕士导师的数量并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长,这必然会出现一个导师带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在职硕士的情况。在我们的实证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的在职硕士导师存在“超载”现象,特别是在经济管理等一些文科专业,在职硕士导师

“超载”’现象尤为严重。有的学生一年见不了导师几次,有的导师说不出自己所有学生的名字。从有关单位负责人的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也苦衷。毕竟,一个院系如果导师有限,新入学的在职硕士却越来越多,师资力量的缺乏让他们只能采取每个导师多带几个一的无奈办法。学生根本没有选择导师的余地。一个导师带那么多的在职硕士自然影响了导师对在职硕士的指导,影响了在职硕士的质量,同时由于一个导师所研究的方向、重点和领域有限,也必然造成了不少学生在研究的模式、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研究的领域等方面趋同,不利于整个学术界的创新和发展。另外,一些在职硕士导师由于身兼教学与行政两重身份,在本身就己经不负重荷“超载”指导在职硕士的情况下,这些导师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指导我们的在职硕士?然而在职硕士培养实行导师制有其科学的道理,导师和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寻找共同的研究兴趣是在职硕士培养的重要方法。导师带的学生少,和学生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交换学术观点,交流学术体会的机会和时间就相对较多,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指导也多,有利于提高了他们的的学术水平。如果一个导师一个月要看十来份几万字以上的论文,怎能细心悉心对文章指出不足和改进意见呢?更不用说当面交流和指导了。所以发展导师队伍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但在建设导师队伍时,不仅要抓数量,更要在质量和规模上坚持在职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协调性。所谓在职硕士导师队伍发展的协调性是指在职硕士导师队伍在发展规模与提高质量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既是在职硕士导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又一严重挑战,又是改善在职硕士导师结构,增强整体素质的难得机遇。从理论上讲,只要高等学校对在职硕士导师队伍的数量有需求,我们就应满足,补充导师,扩大导师队伍规模,但扩大的前提是不能导致培养在职硕士质量的下降。前一段时间,由于导师流失严重,再加上断层严重,各高校己补充了一大批年轻导师,但从提高师生比、导师待遇和保证教学质量出发,导师在总量上应有个控制。在这段时间除要继续补充高层次的学术骨干和优秀博士外,更重要的是一方面紧紧把握机遇、控制在职硕士导师规模,着力提高在职硕士导师队伍的素质,在工作上承上启下,保证大部分导师能一专多能、一专多用、一人多课,提高导师投入产出比,使在职硕士导师队伍保持精干高效;另一方面立足本校,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培养在职硕士导师队伍,力求避免盲目扩大导师规模,忽视导师素质的培养,而导致在职硕士培养质量的下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明确提出稳定规模、提高质量,采取“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用反映质量效益的优化指标来取代讲究数量和规模的做法,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稳定住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促进其他导师按照人才市场的规律进行合理的流动,使在职硕士导师队伍稳定、精干、高效,保持在职硕士导师队伍在质量和规模上协调发展。

同时在导师制度创新改革方面,实行导师和学生互选制度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有资格的导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导师也可以选择自己看中的学生,双方在通过相互的了解后开始教与学。这种模式使得老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和主动意识。学生只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期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完成应该学习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论文答辩,就可以获得学位。而老师也比较满意,因为学生是自己选的,。一方面比较了解,便于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学生既然选择自己就是对其学术水平的肯定,在培养的过程中也必然对导师比较尊重,这样导师在培养过程中会比较顺利。而一旦学生没有完成应有的学习计划,包括论文和课程学习,学生和导师双方都会得到规定的后果。首先学生得不到学位,其次导师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也影响自己的声誉。导师学生互选制度很好地调动了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在职硕士培养模式方面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师资不足的情况。因为事实上一些导师只是挂名招在职硕士,真正的指导者却是别的教师。

还有一种创新的导师制度就是实行导师小组。“导师”广义的概念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双导师”,还可以是一个指导小组。要鼓励和提倡跨学科培养在职硕士,对跨学科培养在职硕士要从入学考试到培养过程的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等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学生在综合的学科氛围中得到多学科养料的滋润,到了社会上就会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强的竞争力。这种制度允许一个学生有几个导师,形成导师小组共同培养在职硕士。导师小组要力求多学科交叉,并和企业结合,使学生能从多方面获得知识,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在职硕士有利于向复合型的人才发展。在职硕士跨学科培养以及和企业联合培养是学科综合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深化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导师小组的模式可以培养在职硕士多角度、多视野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是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

另外,应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将成功的企业家引入在职在职硕士培养体系中,实行学校导师、企业导师、顾问导师三导师制。高校应该定期邀请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走进课堂,和在职在职硕士近距离接触,让企业家们给学生做报告,把他们的切身体会讲给学生听,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在探索在职在职硕士导师制度的过程中,如果能把企业家纳入到在职硕士培养的体系中,让在职硕士既有学校里的导师,又有社会上的导师,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现实,理论联系实际,这些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实际操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不考试、拿证快的在职研究生有么?

上班族,休息时间不固定 怎么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花钱可以搞定吗?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在职研《内部资料》免费领

温馨提示:点击“在微信中”打开,跳转小程序下载

评论
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在职研究生网上报名预约系统上线!

在职研究生信息网 广告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常见问题在线老师一对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