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缘起

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4-07-16 10:35:35 在职考研辅导平台
咨询我

一种制度或政策措施被人们所认可、所选择,说明这种制度或政策措施有其自身优势,符合人们的某种需要或追求。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作为中国新世纪以来对高校招生方式的一种历史性选择,有其优势所在。在此之前,高等学校缺乏选择新生的自主权,考生也缺乏对喜欢学校或专业的灵活选择权。这样既不利于高等学校选择适合自己培养要求的新生,不利于新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取向的学校,从而不利于更好地调动学校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并且,随着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从精英化阶段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由国家包揽大规模招生考试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改革。

21世纪初,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成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一大主要内容。需要指出的是,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绝非重回民国前期高校单独招考的老路,它具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是社会发展与考试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某个层面上说,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是当前高等学校招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制定了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并确定了高考制度改革要坚持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省在该省范围内首次尝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经过江苏省两年的有效探索,2002年末,教育部召开了高校自主招生座谈会,从此拉开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序幕。基于对江苏省改革经验的总结,2003年2月2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对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做了统一部署,并确定了全国22所高校成为5%自主招生的试点单位。

当前,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仍处于试点、摸索阶段。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尝试,试点高校的自主招生模式已从当年的一种类型发展为现在的三种类型。分析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政策出台的动因,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改革的本质内涵及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意义。那么,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动因到底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逐渐建立起来。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多样化,人才的标准趋于多元化,不仅需要能够统领某个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还需要能将新发现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开发型人才,以及能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作为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最初环节的高校招生体制,虽也有部分改革,但总体上仍然保持统一招生模式。这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矛盾,统一的计划性体制不能满足高校自身人才选拔的诉求。

教育体制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其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招生体制。市场经济是根据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原材料”就是生源。如果改变过去国家对高校招生统一计划的状况,由市场机制进行调配,必然带动学校其它内部体制的改革。招生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如果高校招生的生源质量不高,就会影响到高校的培养质量,久而久之则会形成恶性循环,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同时,人才标准多元化和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多样化,客观上也要求有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人才选拔新机制。目前,以文化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市场要求高校灵活、自主、有针对性地按社会经济建设需求招生办学。因而,建立一套适合于不同类型、层次、培养规格的高校选拔人才的招生体系,探索一种与经济运行方式相适应的开放、多元的人才选拔新机制迫在眉睫。

由此可见,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是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力。面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社会需求大量增加,这必然要求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体制随之调整和适应,也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正是在原有统一招考制度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不能满足高校自身发展诉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这种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将推动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运行机制动态发展。同时,社会供求关系又会激励高校运行机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因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是改革传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

二、政治改革的推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和以往不同的重大变化:新一届政府不断加大对政府职能的改革力度,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法制社会的目标;不断推动从大政府到小政府的职能转变。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领域就是改革以往不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教、依法让高校面向社会需要自主办学,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法》赋予高校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使高校能按照以人为本的目标,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高校能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向较少受到过于强大的政府控制和干预的方向发展。因此,政治改革是高校自主招生变革的直接动因。

三、离等院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定,考试的命题和评卷等等也都由政府统一组织,高校基本上不能按照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选拔录取学生,严重削弱了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唤起了高校自主办学的意识,面向市场自主招生成为自主办学的基本要求。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先提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法》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规定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还具体明确了高校的七项办学自主权,其中就包括招生自主权。可以说,高校招生自主权是法律赋予高校的应有权力,在性质上属于公共权力的范畴。高等学校无论是作为办学主体还是法人实体,自主都是其发展的内在需求。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部门不可能再对高校实行大包大揽。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的双包(包分配、包当干部)政策已经终结,代之以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①高校为了自身的存续和发展,不得不面对新的社会环境,遵循市场规律,自主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变化、需求做出新的办学决策,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和自身条件来确定学校的招生规模、制订招生计划、设置调整学科、专业,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吸纳更多的优质生源。因此,要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目标,就必须在招生工作方面逐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各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高校可以按照自身情况合理设置招生专业,选择招生地域、考试形式以及录取方式,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特色,提高竞争能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可以进一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有利于高校自主办学和学术自由理念的实现,推动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试行,是和当前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的现状密切相关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早期的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就认为,“学校在价值传递、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帕森斯所认识到的价值外,其推动社会向理想目标迈进的功能日益凸现,成为“对现代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中国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毛入学率己经达到23%,上海、北京等发达省市的毛入学率甚至己经超过50%。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己经从精英阶段迈入了大众化甚至部分城市的普及化阶段。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体系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供求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

随着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机构逐渐趋向多样化,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这种客观需求,决定了现行的统一高考模式己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客观要求,不能适应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需要。面对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大发展,人们对优质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资源的渴望空前高涨,对质量水准的要求提高,高校招生开始成为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是职业型高校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源竟争压力。在市场色彩日益浓重的形势下,高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和实力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格局初见端倪。高校必须转变自己的应对策略,使招生考试功能从选拔性考试转变到适应性考试。只有招收到符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高校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招到合适的生源。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明显有利于扩大受教育者的选择范围,使教育和学生的兴趣、需要与能力相匹配,以回应公众对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需求和复杂社会的压力,反过来有力地促进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多样化。同时,又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近年来围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这条主线进行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没有间断,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而自主招生改革是招生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应运而生。

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教育的深入思考,“唯分数是举”的价值体系已越来越受到质疑。我们的教育虽然宣传学生要全面发展,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在选拔人才时,却仅仅看重学生的智。这就使多数学生只注重自己的智育发展,而忽视了其它因素的培养,使得高校所选拔的人才存在一定的缺陷。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社会培养适应型人才不同,知识经济时代还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让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地尊重和培养,让学生在最适合于自己成长的领域发展并最终取得创新型成果。时代特色为人才选拔机制的变革提供了条件。中国己经提出了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要实现目标,决不能忽视人才选拔培养这一重要环节,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创新型人才的选拔。统一高考选拔模式对于大面积选择传统型知识基础扎实的人才起到积极作用,但这种机制不能满足对创新型人才的选拔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拓宽人才选拔渠道,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正是对此的有益探索。

高校自主招生有助于高校全面考核考生德、智、体的综合表现,选拔出具有较好的专业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招收那些创新型人才,为特殊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高校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自主制定不同的人才选拔标准,吸引和选拔适应本校特点、具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因此,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号角。

六、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规范教育,其基本思想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涉及到中学教学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高校又如何招生考试的问题。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强调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而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其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目的是考取高分以获得升学资格,教育内容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的需要,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中学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转,考试成了基础教育的中心环节,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必须对高校招生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使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成为可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正是适应了这一形势需要,使高校选才标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逐步引导中小学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七、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2001年9月,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的颁布,“新课改”在全国38个地区正式启动;2002年,省级实验区覆盖500余个县(市、区)级单位,占全国县、区总数的17%,“新课改”进入由点到面的过渡阶段。新课改的推行呼唤与之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新课程改革有许多全新的理念,它一改过去一味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现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这些能力及素质在高校选拔人才时如何体现,成为当前推进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如果能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内容,运用新课改所提倡的质性评价方法,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地体现或考查出来,那么,人们对于新课改就不会再存在诸多顾虑,也不会导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基础教育在“素质”与“应试”夹缝中挣扎的现象。因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是伴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而出台的。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不考试、拿证快的在职研究生有么?

上班族,休息时间不固定 怎么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花钱可以搞定吗?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在职研《内部资料》免费领

温馨提示:点击“在微信中”打开,跳转小程序下载

评论
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在职研究生网上报名预约系统上线!

在职研究生信息网 广告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