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学在职研究生专业的形成与发展

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4-06-07 13:25:24 在职考研辅导平台
咨询我

一、企业经济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企业经济学, 又称管理经济学(Ma n 眼e r ial E e o n o m ie s )、公司经济学(CO r p o ra t e E eo -no m ic s )、经营经济学。它是60 年代发展起来,70 年代在西方管理学教学中开始盛行的一门重要学科。一般地说, 企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对于什么是企业经济学, 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解释。

詹姆斯R.迈格根(Ja m e S R,Me g u ig a n )和R.查尔斯.莫耶(R.Ch a r le S M o y e : )认为: “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其主旨是提供分析和解决对厂商和社会有重要经济影响的问题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和工具。” “ 管理经济学与私人经济部门、公共经济部门和非盈利经济部门的企业管理者所做的资源分配决策相关。管理经济学家追求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 同时考虑实现目标所遇到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约束条件。此外, 管理的效率宗旨为在所有企业中进行资源分配决策提供了一个共同基础。”

我国学术界有人认为, “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也有人认为, 企业经济学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经济理论, 即用经济理论来解释和分析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技术和企业环境。企业经济学侧重于经济理论中与企业管理决策最有直接关系的那些部分。因此, 他们认为, 从这一意义上说, 企业经济学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决策两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关于企业经济中“ 经济” 一词, 奥地利经济学家米歇尔,霍夫曼(M.H of m an n) 认为, “ 经济”是一个团体构成的概念, 即“ 由人组成的团体中的成员的相互服务性” 。经济性就是在经济过程中运用经济要素的收益, 包括: (1) 生产率, 即投入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 经济性” , 它是产量与所需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2) 赢利胜, 即投入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 经济性” , 它是资本的投入与赢利之间的比例; (3) 经济性, 即作为企业行为合理性原则的狭义上的经济性。其宗旨是, 按照最大或最佳原则, 利用给定的资源尽可能达到最大的效率, 或根据最小或节省原则, 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率而投入尽量少的资源。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理解的“ 经济企业” 或“ 经济行为”的概念。当然, “ 企业经济” 概念与“ 经济企业” 概念不同, 它是对认识对象的描述, 这里的认识对象一般是理想对象, 在这一对象中, 我们把企业中人的行为属于经济的那部分的内在逻辑加以理论化, 人作为经济行为的实施者, 除了具有目的性的劳动职能(即为了经济工作的开展而组织起来的, 从属于经济原则的行为)外, 还具有自我目的性的不劳动行为(如休息消遣、休养睡眠等不从属于经济原则的行为)。因此, 霍夫曼对企业经济中“ 经济” 的解释是: 个人通常不会单独完成目标, 而是在企业组织形式中, 以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服务方式, 为满足第三者的需要而进行劳动。在这样的劳动中, 目的性和自我目的性两个因素不可分割地融洽在一起。通常是, 在企业内有组织的相互性服务劳动中, 在运用资源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生产率经济性和赢利性的行为方式。因此, 经营构成了企业行为的专门的方式, 换句话说, 经营等于劳动, 并且一般说来, 是企业组织的劳动。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 企业经济学是从经济性角度来研究企业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描述。

企业经济学在职研究生

二、企业经济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经济主体, 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基本单元。企业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社会财产的消费者; 不仅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者, 而且是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如果说古代社会是以自然人为主宰的个人社会的话, 那么, 现代社会无疑是以企业为主宰的团体社会。因此有人惊呼: 企业和企业家主宰世界的历史已经到来。

伴随企业迅猛发展的是企业理论研究的兴起。然而, 与古老的经济理论相比, 企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姗姗来迟。至本世纪30 年代, 几乎没有经济学家对企业的起源、本质及成长进行论述。

企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所以, 关于企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史, 我们主要介绍德国和法国的情况。

企业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由如何作为商人的科学一商业学发展而来。1 6 7 5 年法国人萨瓦里(J.S av ar y 1 6 2 2 一1 6 9 0) 写出有关商业交易的知识《完全的商人》一书, 流行于欧洲。而后, 法国人路德维希(C.G.L u d ov ici ,17 0 7 一17 7 8) 开始把商业科学作为官房学范围的独立学科来发展。他根据萨瓦里的著作写了《商人的入门知识或完全的商人的百科全书》(共5集, 17 5 2 一1 7 5 6 年发表), 试图取代萨瓦里的实践体系, 建立起商业学的理论基础。1 8 0 4 年勒克斯(J.M. L eu ch S )出版了<商业交易体系》一书, 该书将商业知识从商业交易学中排除出去。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商业逐渐退居次要的地位。由于工厂制度的兴起, 商业科学在19 世纪衰落。由于政府管理的需要, 出现了赢利经济学(英文为C a m er ali sti c S , 德文为K a m er -
ali sm us , 日文为官房学1 ) ,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学, 并与商业经营学结合在一起, 于18 9 8 年开始出现经营经济学或称商业经营学。

为了使商业经济学与国民经济学课程区别开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冈伯格( E . G ua n -be rg ) 190 3 年发表了《企业经营学与个体经济学》一书。该书是以个体经济的经营过程为对象,以核算制度为中心而展开研究。19 10 年, 赫劳尔(J. H el au e r ) 发表《世界商业体系》的第一卷《普通世界商业学》。 可以说,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是企业经济学的创建时期。

20 世纪初到二次大战结束是企业经济学的发展时期。作为规范倾向的研究, 19 11 年, 舍尔(J. F . S c ha r ) 发表了《普通商业经营学》; 1912 年, 尼克利会( E . Ni c kl i s ch ) 发表了《作为商业和工业的私营经济学的普通商业经营学》, 19 13 年发表了( 企业经济学: 经济性的企业学》。作为实证主义技术论倾向的研究, 即作为实践研究和应用科学, 1919 年, 施马伦巴赫( E . Sc hm al en -ba c h) 发表了《动态平衡表和成本核算》。这门这科研究“ 经济性” , 而不同于美国研究“ 盈利性”技术。企业经济学不以高利润为目的, 而以高度的经济性为目的, 即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企业经济学的“ 经济性” 是经济上的理性。京特. 沃厄(G ut e r W oh e ) 说过, 注重经济性原则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 而该原则的本身与经济活动的动机无关, 而仅仅是经济活动开展的方式和方法, 因此是纯粹形式上的原则。因此企业经济学产生之初就考虑到外部因素, 而美国起初则采用封闭性的管理。早期的企业经济学观点认为, 除了“ 经济性” 问题外, 企业还需要有社会、法律、政治、心理方面的知识, 而这些是不能纳入管理学科中的。但京特.沃尔后来的《普通企业经营学》中也吸收了美国实证主义的观点。

企业经济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 19 12 年和1928 年围绕传统的演绎方法( 规范性科学)与归纳方法(描述性科学) 展开了论战, 结果迎来了先驱施马伦巴赫的全盛时期。认为不是一门科学的人认为, 企业经济学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具体办法, 没有什么公理、体系, 因此不成其为一门科学。但施马伦巴赫认为实际研究应该算为一门科学, 只不过它是应用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19 28 年, 里格尔(w . Ri eg el ) 的《私营经济学入门》提出“ 科学”不能直接成为实践行为的向导, 私营经济学是描述性科学而不是赚钱术。后来, 莫克斯特提出应用科学的观点, 结束了经营学方法的论战, 而使后来的研究方法趋向综合的体系。

随着企业经济学的体系化, 企业经济学科的内容主要包括: ( 1) 筹资理论, 主要是施马伦巴赫的平衡表( 19 20 年前后到19 28 年) ; ( 2) 成本理论, 主要是191 9 年施马伦巴赫的( 成本核算》, 19 25 年莱曼(M . R . Leh m an n) 发表的<工业核算》; ( 3) 市场研究或销售研究, 主要是19 25一19 30 年前后芬德森( F . Fi nd ei so n) 发表的《名牌货》, 沙费尔( M .R Sc ha fer ) 发表的( 市场观察原理》; ( 4) 人事管理与组织管理。19 30 年以后, 为了弄清组织论与经营经济学的关系, 尼克利什19 33 年发表了《经营经济学: 经济性的经营学》, 它包括; 筹措( 资金, 人员等) 、生产、销售、利润分配( 公正分配利润的伦理要求) 四个领域, 前三个领域皆为广义的生产过程。

19 47 年, 康皮翁( F . CO n p e v o n) 写出《私营企业论》( 上下卷) 。日本的山本安次郎认为这是把经济理论( 瓦尔拉斯( J. v al ra s ) 的均衡理论) 、管理理论( 泰罗( F . w . T ay lor ) 和法约尔( H .Fa yo r ) 的科学管理) 和社会学( 韦伯( M . w eb er ) 的人际关系) 三者统一起来的尝试( 里程碑).该书第一卷: 组织与理财, 相当于美国的管理学(与日本的“ 制度派管理学” 稍有不同), 相当于制度经济学(In st it ut io n )加上财务; 第二卷: 业务开拓, 包括采购、生产、市场和营销, 相当于德国的企业经济学, 既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 又从宏观的角度对组织进行研究。《私营企业论》一书的特色是: (1) 研究对象具体。不同于美国管理学是对“ 一般组织” 展开抽象的研究。康皮翁是有针对性地研究企业(en tre Pr ise )。他把企业形式一分为二: 一是同业务开拓的性质相对立的经济形式(事业) ; 二是同资本的结合方式相对应的法律形式(公司)。他将两者结合和协调起来, 并把重点放在由广义的事业管理产生的有关内容。(2) 研究内容广泛。是从“ 广义的组织” 角度理解经营管理职能, 认为既要从主体方面研究一般意义上的组织(狭义的)和指挥, 同时还要从客体方面来研究业务开拓。这样就通过“ 组织论” 的媒介作用, 将法约尔(及美国)的管理学和瓦尔拉斯(及德国)的经济学统一了起来。(3) 观察角度动态。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企业, 而是在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中作为谋求自我维持和发展的经营组织, 动态地加以理解。即不是把它看作静止的不动的东西(结构)来进行观察分析, 而是作为真正的组织(运行着的企业go in g 。。n ce r n) 或事业的经营过程来认识。(4) 研究方法多样。不满足于提出单纯的技术问题, 而是把这些问题纳入所谓企业结构、企业成长和企业形式变化的框架之内, 将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和社会学统一起来, 进而在宏观经济思考与微观经济思考之间进行架桥的尝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 是企业经济学的理论化时期。50 年代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古腾伯格(E.G ut e nb er g )的《企业经济学原理》, 包括生产论(1 9 5 1 年)、销售论(1 9 5 年)、财务论三卷(1 9 6 9 年出版, 包括筹资投资的内容)。这三大领域的研究后来得到了大发展。首先,研究对象为企业的经营过程, 即生产各要素的结合过程, 包括结合的行为和结合的结果。有基本要素(人、财、物)、处理要素(含业务管理、计划、组织等); 其次, 其研究的特点是并不以经济性作为唯一的研究内容, 除了经济原因之外, 也讲“ 盈利原则” 和“ 技术原则” 等, 以求得这些原则之间的平衡; 第三, 吸纳国家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成本理论、价格理论、平均形态理论等)和分析工具(如利用国家经济学确定的盈利函数(数学关系) 和成本函数来说明企业经营过程; 第四, 1 9 5 1 年第三次方法论战: 实证主义的纯粹理论倾向一理论研究、纯粹科学, 既有强调技术方法, 更重视理论体系, 后者甚至更为重要。古腾伯格的框架体系为后来吸收美国管理学的那套研究方法创造了条件, 并促进了筹资与投资两大问题的分开。

1 9 5 7 年, 莫克斯特(A.Mox te r) 发表了(企业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从不同于古腾伯格的观点出发, 对具有与企业实践直接联系的经营经济学的本质作了更加根本性的分析, 使施马连巴赫的技术论经营经济学发展为以共同经济观点来选择处理原则和以核算制为中心的应用企业经济学。

康皮翁之后有关企业经济方面的研究有1 9 6 3 年塞厄特R,M.C yer t) 和马奇(.I.G.M ar ch )的《企业行为理论》(A B eh av ira l T h eo ry of th e Fi rm ) , 将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研究结合起来。此外, 还有迪安(J. D ea n) 19 5 1 年发表的《管理经济学》。

60 年代企业经济学走向理论的统一和方法的一体化。因此, 从企业经济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不包括企业中的其它方面, 从一开始就把企业的外部环境看得很重要, 后来才逐渐转到研究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问题, 进行整体的理论性研究。

三、企业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经济学界对企业理论的研究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开展的。长期以来,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企业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 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的组建和发展由政府决定,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由国家下达, 企业所需原材料由国家统一调配, 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 职工由国家分配和调动, 工资由国家统一确定和调整, 财政由国家统收统支。国家就象一个大工厂, 而企业作为国家的一个车间只要完成国家计划就行了。在企业经营管理上, 企业也只限于对本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存量的调配和管理, 根本用不着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在传统体制下, 只有宏观经济、国民经济、部门经济的概念, 而没有企业经济的概念。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企业的自主权逐步扩大, 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企业主体地位逐渐增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 企业必须恢复其本来面目, 即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实体。我国企业最终将彻底走向市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竞争。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对接, 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竟争将愈益激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困此, 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 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刻认识了企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才能寻求竞争的优势, 合理配置企业的生产要素,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企业改革的现实需要, 使中国的企业理论自始就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贴近实践的实用性。早在8 0 年代初, 在我国和美国、欧洲举办的一些培训中心里外国老师已开始给学员讲授企业经济学课程, 个别出版社也翻译出版了这方面的著作, 但是那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 企业还没有走入市场, 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的深化, 我国学者对企业在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逐步多起来。特别是在高校的管理学院里, 为适应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需要都相继开设了企业经济学课程, 相关教材陆续出版。比较有影响的有吴德庆编著的(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出版), 毛蕴诗编著的(公司经济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19 9 4 年出版〕, 陈章武编著的《管理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出版) 等。它们在传播西方企业经济学的知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如何把企业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中国企业的具体运行实践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企业经济学或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和结构, 是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1 9 9 8 年陈佳贵等编著出版了(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 9 9 8 年出版)一书, 该书广泛吸收、借鉴了企业经济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介绍了有关企业基本理论、企业组织形态及其演变、企业经营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以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并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探讨。理论界对企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内容和相关理论的研究也正在逐步开展起来。企业经济学阐述的原理和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用于经营管理的实践。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不考试、拿证快的在职研究生有么?

上班族,休息时间不固定 怎么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花钱可以搞定吗?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在职研《内部资料》免费领

温馨提示:点击“在微信中”打开,跳转小程序下载

评论
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在职研究生网上报名预约系统上线!

在职研究生信息网 广告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常见问题在线老师一对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