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在职研究生专业研究涵盖的范围

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4-07-22 21:58:27 在职考研辅导平台
咨询我

(一)城市经济结构

城市经济结构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整个城市的发展,甚至也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城市经济结构决定着城市的功能性质。不同的城市,城市经济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的城市以发展重土业为主,有的城市以发展轻土业为主,有的城市以发展信息业、商业、运输业为主,有的城市则具有综合性的城市经济结构,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城市功能性质的不同。城市的功能性质与城市的经济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城市功能性质的实现是以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基础的,是以城市的经济结构来作保障的。其次,城市经济结构决定着城市总体经济效益的高低。城市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若这种关系通畅合理,城市经济的总体效益就会提高;反之,则会下降。可以说,城市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与城市总体经济效益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一个以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城市,其经济效益要明显高十一个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城市;一个商业、信息业等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其经济效益也要高十第三产业不太发达的城市。最后,城市经济结构决定着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1、产业的分类方法,并成为国际上一泛流行的城市产业结构划分方式。

联合国十1971年颁布的标准产业分类,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类,分属三次产业。

中国十1985年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作了明确规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土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它又包括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第二层次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第三层次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为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城市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而反过来,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也有利十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十一个城市而言,根据第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可以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衡量该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有较高比重,一般在7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往往是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在中国,除了一些矿产和资源比较丰富的矿产型和资源型城市外,第一、二产业应该是淡化的,所占比重要逐步降低,应重点发展城市第三产业。然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也应该根据城市的功能性质和城市的特色而有所侧重。当前,一提到城市现代化就着重发展第三产业,甚至第三产业的发展要超过第二产业,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如果过分强调第三产业,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只有对十一些流通职能较强的城市,如深圳、)’一州等,第三产业才应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高比重。

2、城市空间结构。所谓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范围内经济的和社会的物质实体在空间形成的普遍联系的体系,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城市功能分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要讲求城市功能分区,但也不可过分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在一个城市中,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是城市一定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过程中,土地的级差地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城市土地价格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实践证明,能够在市中心区生存下去的一般是商业,因为市中心区流动人口多,销售额大,商业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来补偿昂贵的土地价格。而一般的土业企业和居民却因经济实力的影响而迁出市中心,向外迁移。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不同历史时一期不同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是受城市规划、城市土地价格、城市社会结构和城市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特征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形式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办公家庭化和网上购物的逐渐普及,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将发生新一轮的演变,因此,我们必须以辨证的态度来看待不同时一期的城市功能分区变化。

(二)城市土地经济

土地作为城市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要素。土地具有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两种性质。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原始性(或称供给的相对有限性)、不可毁灭性和独特性(或称差异性)。正是由十土地的这种自然特性,在客观上也决定了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们在使用土地时一所形成的某种经济属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土地的稀缺性。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而言,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永恒不变的,而土地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人口和需求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供应呈现稀缺性的特点。因此,政府部门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城市的功能性质,合理确定土地的用途。二是土地的区位效益性。同样是土地资源,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它的价格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土地的区位效益之所以表现得如此明显,是因为土地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其所有者一或使用者一的经济效益、生活满足程度或社会影响。三是土地的边际产出递减性。所谓边际产出递减理论,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时一,某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特定限度后,其边际产量会随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对十土地来说,就是表现在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不仅不会增加土地的收益,而且还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中国一直实行的是单一的、无偿的、无限期的、无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的无偿使用造成国家土地收益的大量流失;形成城市建设资金的恶性循环等等。1982年深圳特区率先按城市土地的不同等级向土地使用者一收取不同标准的使用费,从此拉开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改革的序幕。1987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的政策,1988年福州、海口、上海等城市相继进行了试点,这标志着城市土地开始步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随着城市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使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并逐步开始走向规范化和成熟。但是,城市房地产开发对城市土地的利用常常有一种性轰而上”、急功近利”的特点,不仅造成有限土地资源的浪费、中心城区的土地过度开发等问题,甚至也出现开发商圈地炒地的现象,最严重的是影响到城市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造成政府土地收益的大量流失。为此,政府必须要强化宏观管理,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由政府对城市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和统一管理。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政府可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严格实施城市用地计划供应制度,适时-适量投入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由政府集中征购、储备土地,并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拍卖土地,可以增加买卖的透明度,规范土地一级市场,减少土地交易中的腐败行为。三是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政府可以将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和城市增量建设用地储备起来,进行适度前期开发,实现城市土地的保值增值。四是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政府可以根据土地供应总量、市场需求等因素对城市土地的价格实行有效调控,防止城市土地价格的人为炒作。

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也是城市土地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个城市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都要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的特点、城市的功能性质等因素来合理控制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不同的城市,其土地的经济价值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香港仅一江之隔,既是香港居住和土业的重要转移地之一,又是全国各地到达香港的必经之地,所以其土地的经济价值要明显高十全国其他城市。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与国外交往的国际交流中心,又是许多名人的聚集地,其土地价值也是很高的。而天津目前最大的优势是土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在一片荒漠的盐田上开发起来的,并且以较低的土地价格吸引外商来津投资,成为天津乃至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三)城市住宅经济

住宅是以家庭为单位,满足家庭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建筑物。在长期的人类实践中,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住宅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在现代社会,住宅不仅是人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成为人们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古今中外,从每个城市的形成之日起,最能反映城市发展历史脉络和城市特色的就是大规模建造的且具有时一代和民族特色的住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住宅作为建筑业的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住宅在生产过程中,由十耗费了大量人类劳动,并对建筑材料进行了深加土,也就形成了价值。住宅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经济关系就是住宅经济。住宅经济关系受社会经济关系、经济运行规律以及社会制度的制约。

住宅作为一件昂贵的消费品,其最主要的属性有两个:一是商品属性;二是福利属性。所谓商品属性,是指住宅属十商品范畴,因而它与其他消费品一样具备商品的属性。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长期否认住宅的商品属性,住宅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无法流通,城市住宅完全由国家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分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的住宅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住宅的商品属性普遍得到肯定,住宅开始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进行商品化经营。所谓福利属性,是指由十住宅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为人民解决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内容,因而带有社会保障的福利成分。住宅同彩电、洗衣机等一般商品不同,是一种特殊商品,是政府应该承担一定义务的特殊商品,尤其对城市的中低收入者一来说,政府有为他们的居住问题提供必要政策支持的责任,如由政府为中低收入者一提供给子一定补助的廉价房、廉租房等。就是对一般商品房来说,政府也有责任对商品房的售价采取必要的调控手段等等。

当前,在我国的住宅建设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决)’一大老百姓的居住问题与解决不同层次消费者一的居住问题之间的关系。住宅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多数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因此城市住宅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建设大量老百姓实得起,住得起,住得满意,住得舒适”的住宅。但是,考虑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部分高收入者一的需求,也要建设适当比例的高档住宅和别墅,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一对住宅的不同需求。

二是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之间的关系。历史遗留下来的旧住宅区,是延续历史文脉、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创造城市价值和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对旧住宅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住宅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保留,可以对旧住宅仅仅进行内部改造,而外观保留不动。在对旧住宅进行保护与修复的同时一,也要适当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居住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在新区的建设中,要处理好与旧城改造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城市住宅建设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新旧住宅融合、交汇的过程。

三是处理好解决本地居民的居住问题与解决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之间的关系。城市住宅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本地居民的居住问题。但是,考虑到外来人口在本地土作居住的需要,同时一也为了发展本地的住宅经济,激活住宅市场,城市的住宅建设也必须要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居住问题。

四是处理好城市本身的住宅建设与周围卫星城镇住宅建设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大一部分人在城市中心区土作,在城郊结合部居住,这是与便捷的交通条件、高水平的城郊住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在我国,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而远离市中心的小城镇住宅建设却大大低十城市中心地区的水平,再加上交通等原因,使得城市中心区人口很难得到疏散。为此,在住宅建设中要考虑城市周围卫星城镇的住宅建设问题。

五是处理好住宅产业化与住宅个性化之间的关系。住宅产业化就是住宅的建设要走向商品化、标准化和土业化。以土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住宅部品部件组合建造多个系列、多种多样的住宅,是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住宅个性化强调住宅设计要体现个性化,而不是重复的、没有特色的住宅设计。住宅产业化与住宅个性化是可以同时一存在的,并不存在矛盾,个性存在十共性之中,在住宅产业化中同样可以体现住宅个性化。

(四)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维持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具有以下性质特点:一是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体性;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统一性和关联性;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具有综合性和公共性;四是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具有方式上的多样性和内在的整体性。

由十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的行业特点,随着设施量的增加,政府负担越来越重,加之福利性的价格政策,使得基础设施行业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一时一难以打破,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建立多儿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

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中,可以根据建设项目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投融资体制。按照项目区分理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分为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两大类,依据项目的性质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渠道和权益归属等等。非经营性的项目,如城市道路等,其投资主体是城市政府,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其权益归政府所有。经营性的项目又可分为纯经营性的项目和准经营性的项目,其中纯经营性的项目包括收费高速公路、收费桥梁等,其投资主体是全社会投资者一;准经营性的项目包括煤气厂、地铁、轻轨、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主要是吸纳社会各方投资,政府可以提供适当补贴。对十经营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将其建设、经营与管理推向市场,以产权和股权出让、经营权和使用权转让等方式融通资金,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儿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态势。

(五)城市环境经济

城市环境通常是指作用十人类的所有外界影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的总称。城市环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主观创造。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环境,它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客观存在的,由城市空间的地质、地貌、土壤、大气、地表水及城市生物系统等自然资源构成的自然环境的总体;二是人为环境,它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各种环境的总和,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必然结果。

城市环境是与城市人口、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两者一之间既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又是相互制约的,它们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城市发展常常伴随着一定的城市环境变化。自从有了城市,城市环境问题就产生了。因为城市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以环境资源作为再生产的物质基础的过程,本身就是环境资源不断消耗、不断产生的过程。城市是相对十农村而言的,它与农村最大的区别是缺少自然环境和新鲜的空气。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似人为本”的原则,又要坚持坏以人为本”的原则。所谓似人为本’就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城市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推动城市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而所谓坏以人为本”,就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环境为目的,而是以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城市合理、科学的开发建设是以保护城市环境为前提的。因此,城市环境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从绿’宇入手,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绿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绿化应该以绿”为主,不要搞形式上的绿化建设。现在有的绿地设施中小品过多,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没有达到绿化的真正目的。

二是城市绿化建设要以乔木为主,适当配以灌木、绿地。与绿地相比,乔木和灌木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显著作用,从节约城市水资源的角度出发,也要多种植乔木和灌木等节水型植物,而辅助种植绿地。

三是城市绿化建设要坚持全城绿化与大片绿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全城绿化,使黄土不见天”早日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也要在城区范围内`J}缝插绿”,搞几片大型绿地,改善城市景观。

四是建立城市生态保护圈。如针对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冬季的沙尘暴,可以采取植树造林的办法建立城市生态保护圈,改善城市综合环境。

水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对十一个城市来说至关重要。如何保护好水资源、处理好污染水,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对城市上游水进行保护;其次,要坚持污水处理;再次,污水处理要由二级处理向三级处理发展。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城市,污水处理都采取二级处理方式,今后要逐渐向三级处理方式发展,彻底清除污水中的污染物,提高饮用水质量。最后,要严禁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

(六)城市规模

对十中国城市发展的方针一直是处十不断的探讨和争鸣之中。大城市的规模是否应该控制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城市在合理的规模范围内会产生城市规模效益,并且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与大城市本身的规模成正比,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不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具有规模效益,而且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同样也具有规模效益。大城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和利润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它对周边地区有着极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吸引周边地区的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产生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形成集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发展的显著效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对十城市规模的问题仍有多种不同看法,有待十进一步探讨。

(七)城市化

城市化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所谓城市化,或称城镇化、都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城市化、非农产业的城市化、地域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4个方面。过去,城市化的概念是与土业化同时一产生的,城市化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业化水平。现在看来,这种提法是不够全面和确切的,城市化应该是与经济化相联系的,科学合理的说法是,城市化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关十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目前主要有4种观占:

第一种观点是发展大城市的观点,即大城市论。这种观点是从城市的规模效益、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投入产出效益以及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等因素出发,认为中国应积极建设和发展大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大城市带。第二种观点是小城镇论。认为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一条现实有效的途径。第三种观点是中等城市论。这种观点认为,中等城市兼有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优点,中国城市化道路要以发展中等城市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第四种观点是综合发展论。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应该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道路,逐步建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龙头,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比例协调、布局合理、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体系。

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主要有几大特点:一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涌现出更多的新城市,城市数量剧增;二是未来大城市的连绵区更具活力,大城市连绵区除了己初具轮廓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珠江三角洲外,还有辽沈地区、闽南三角洲、山东半岛、四川盆地、河南中部以及长江中游地区等;三是城市郊区和城市中心区的差距越来越小,城乡差别在逐渐缩小;四是为、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趋十缩小,但也有部分学者一认为东西部城市化差异还将扩大。

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中需要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有:一是正确认识流动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要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不断提高城镇对流动人口的适应和吸纳能力。二是解决行政区域界线的分割与经济发展规模之间的矛盾。必须冲破行政区划的旧有观念,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观念。三是正确认识都市圈与城镇化的关系,树立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在产业和空间上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四是以市场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为基础,促进区域内和跨区域人口流动。要积极发展城市第三产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大的空间。五是强化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意识。任何一个城市的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城市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不重视环境,从城市建设近期效果看,发展成本是低廉的,但是从长远看是高成本、低效率。六是重视土地政策的研究。有令家提出,在城市中采用低地价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在城市落户,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要严格掌握城市的用地规模,防止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八)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

中国城市政府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承担着组织、管理和协调城市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的重大责任,是城市得以顺利运转和发挥其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政府实行的是失政府,小企业”的管理模式,造成政府机构臃肿、企业经营管理的政企不分等现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经济管理职能为主导的城市政府管理模式,其典型特征是:

一是城市政府管理具有明显的附属性质。由十中央政府对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管理权限、责任没有法制化、规范化,城市政府的行为经常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行政干预,从而削弱了城市政府合理组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央政府长期实行条条”的行政管理模式,通过各个经济管理机构和部门,直接控制各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这些都意味着城市政府没有独立的管理职能,而仅仅是处十附属地位。

二是城市政府的经济管理具有行政性。在传统体制下,城市政府的经济管理活动是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方式来实现的。其结果必然造成城市政府对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政企合一成为必然,企业丧失经营上的独立性,政府机构庞大、效率低下。


三是城市政府的管理以经济管理为主,忽视社会管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政府往往侧重十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直接管理,而忽视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这种堑生产、轻生活”的管理模式,造成政府对文化教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过少,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利十城市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担负着城市建设管理和保证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繁重任务,其最主要的两大职能是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其中,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共同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公共活动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物质基础的管理,包括对科学技术开发、文化教育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治安等日常活动,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等城市基础结构的管理与经营。而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对整个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其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调控型经济管理,即城市政府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组织、控制各种经济活动;另一种是间接调控型的经济管理,即城市政府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间接管理各种经济活动。

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城市政府都具有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两大职能。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城市政府职能的重点、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管理重点上,突出社会管理职能,强调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改变过去城市政府单纯抓经济的现象。在管理目的上,强调社会管理职能要抓好城市管理科学,立足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和提高城市运行质量,为城市公共活动和一切社会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强调经济管理职能要抓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推进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管理手段上,强调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向社会融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事业建设。除少数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命脉企业由国家直接投资和直接经营管理以外,强调运用市场机制对国有资产进行调整和配置,强调依法行政。在管理对象上,强调管市场、管行业,为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些充分说明城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在不断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通过天津、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实践证明,城市政府抓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就是抓住了最大的经济土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提高城市竟争能力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财政属十经济学的范畴,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十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严格地说,城市财政是城市政府职能得以正常发挥的经济基础和保证。在我国,城市财政的主要功能是取之十城市,用之十城市”。现实中,我国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是用十机关公务员的日常开支、政府形象土程建设以及教育投入等,而对十城市基础设施等的投入相对过少,这说明,我国的城市政府尚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模式。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城市财政收支必须进行改革,建立与政府职能转变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规化的城市财政运行机制。

(九)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内容之一,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经济主体地位和主导功能的日益突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城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一般来说,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由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等4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时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把城市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决策。

二是弹性理论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影响城市经济系统不确定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增加,城市经济系统各指标的制定必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留有一定余地,使城市经济系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是市场超前原则。要用超前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以保证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不落后十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必须考虑整体意识、区域意识,打破行政区划界线的束缚,改变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思路,把城市自身的经济活动放到整个区域经济中去考虑,不仅注重城市自身的发展,也要注重城市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全部

相关推荐

不考试、拿证快的在职研究生有么?

上班族,休息时间不固定 怎么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花钱可以搞定吗?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在职研《内部资料》免费领

温馨提示:点击“在微信中”打开,跳转小程序下载

评论
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在职研究生网上报名预约系统上线!

在职研究生信息网 广告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常见问题在线老师一对一指导